靠刷臉,7年來,這家公司成為獨角獸,未來想“擁有谷歌一般的地位”
來源:廣州中控門禁科技有限公司 | 發布時間:2018/9/26 11:29:50 | 瀏覽次數:
曠視科技CEO印奇或許沒有預料到,2018年一開始公司就和流言扯上了關系。
1月17日,有自媒體曝出一份曠視科技的融資報告,這份資料顯示,曠視科技在2017年收入達到9000萬美元,并且已經實現盈利。根據估計,曠視2018年收入將達到2.65億美元,利潤5000萬美元以上。
“實際上我們2017財年到今年3月31日才結束。”印奇回應道,“2017年確實是規模商業化比較重要的一年,增幅比較大,我們應該有盈利的可能。(報告)大的趨勢可能差不多,但具體數字不是真實的。”
這份報告的確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。與曠視的規模商業化和盈利相對的,是人工智能在大批創業者和資金涌入的兩年后,不少公司依然在商業化落地與盈利的泥潭之中苦苦掙扎。也有投資人預測,2018年下半年人工智能泡沫將要破裂,警告AI公司盡快商業化落地。這讓曠視的商業化看起來頗具標桿意義。
那份流出的報告中也提及了曠視的上市計劃:2018年開始申報,2019年第一季度在國內上市。
2月底,多家媒體援引券商行業人士的消息稱,證監會將對人工智能、云計算等新經濟領域的“獨角獸”企業,放寬審批時間和盈利標準,走“即報即審”的特殊通道。曠視馬上成為許多人猜測的對象。
印奇表示,曠視的確在準備上市,但他并不愿透露具體的時間表。
從2011年10月創業到現在,曠視科技已經成為人工智能“獨角獸”,但跟估值相比,曠視科技在商業化落地上的探索,更具樣本意義。
尋找must have
對曠視而言,真正的里程碑是2014年開始的與支付寶的合作。
當時支付寶正在尋找一種更便捷的支付方式,阿里巴巴的網商銀行也在籌備之中,作為一家只在網絡中運營的銀行,它必須要將身份驗證的環節移到網上。曠視此時也如同在迷霧中,尋找著技術落地的方向。
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TO唐文斌回憶說,支付寶當時在曠視的Face++平臺上進行了一個初步測試,發現效果還不錯,之后就聯系到了團隊去做評測,“比他們當時自己做的好”,于是決定開始深度合作。
一支一二十人的項目團隊組建,這幾乎是當時曠視近一半的人力,帶著公司大部分資源“All in”整個項目。
對于年輕的曠視而言,支付寶項目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。比如數據量,此前曠視一直在擁有13233個人臉圖片數據的LFW(戶外臉部檢測數據庫)上進行測試,支付寶給的測試數據就達到了20萬,更不用提支付寶幾億級的用戶量數據。
更大的挑戰來自于活體通過率,這是團隊從未接觸過的“新需求”,測試沒有數據,就發動自己的員工拍照,甚至還找了一千個阿里員工,讓每個人拍照片,然后把眼睛、嘴等部位摳出來做動作,嘗試對系統進行攻擊。
“這個過程中被客戶百般蹂躪,不斷改進,不斷迭代。”唐文斌說,“還是蠻痛苦的。”
2015年3月,馬云在漢諾威通過刷臉在淘寶上買下一張郵票,這標志著曠視人臉識別技術開始成熟,而它也被推到了公眾面前。
在曠視成立的前三年,它一直都潛在水面以下探索。
最早的探索開始于游戲。2011年5月,還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印奇、唐文斌和楊沐想著做一款手機游戲掙點錢,同時將他們的研究方向計算機視覺技術融入其中。但在一年時間里連續做了兩款游戲后,團隊發現游戲的成功更多的是要貼近人性,人臉識別在其中只是nice to have,很有意思卻解決不了本質問題。
轉折在2012年6月出現,此時人臉識別公司face.com被收購,它原本提供給其他開發者的API接口調用服務被關閉,市場一下出現空白。與投資人商量后,曠視馬上調整,十幾個人用了30多天時間就上線了Face++平臺,對開發者開放API接口。唐文斌想著既然自己沒有想清楚怎么做,不如先把技術開放,看看大家能玩出什么。
Face++平臺開放后不久,美圖秀秀、世紀佳緣等不少公司都接入進來。曠視也開始做不少APP應用,除了人臉,也在服飾搜索等通用圖像搜索上進行嘗試。
落地場景的不清晰,一度讓曠視科技的融資受阻。一位投資人曾對本刊回憶道,B輪融資時,曠視列了一張投資機構清單,找了十多家,但大多數投資人都拒絕了,原因是當時沒有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。
“當時做的都不是太好,場景不太明確。”唐文斌回憶說,“當時我們是拿著技術在找場景,一直在想哪些場景是must have。就像手上有把錘子,看看哪個釘子比較松,哪個釘子能敲。”
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2014年做支付寶項目。
聯想之星是曠視科技的天使輪投資方。在曾任聯想之星合伙人、現任百度風投CEO劉維看來,盡管早期團隊并沒有完全弄明白路徑,但卻堅持做視覺技術的產業化,這也是他建議三個聯合創始人出來創業,并且一開始就堅定投資的核心邏輯。
商業化之惑
與支付寶的合作之后,曠視也逐漸放棄To C端應用的開發,將所有精力投入到B端之中。
創新工場投資總監陳俊峰見證了曠視完全向B端轉型的過程。“B端有需求,有付費能力和意愿,但是當時團隊還沒有To B的銷售,創始人也都很年輕,不知道怎么去弄,況且安防等領域已經有了傳統的大廠,他們因此思考了幾個月時間。”陳俊峰說。
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,曠視幾乎把主要資源都投入到了支付寶項目上,團隊內部也出現一些討論——這樣一個大項目做完后,技術和場景是不是真的有復制性?否則投入產出比將會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。但印奇堅持認為,這一定是一個大市場,一定要堅持,也一定要All in。
市場很快在2015年下半年開始出現變化。此時互聯網金融出現爆發性增長,2016年興起的共享經濟等業務也為在線身份驗證的需求添了一把火。曠視的金融業務一下迎來了收獲期。
相比較金融業務,智能門禁的誕生則有些偶然。
這項業務始于2013年下半年。當時團隊覺得自己是一家人臉識別的公司,不能接受刷卡式門禁,嘗試研發刷臉門禁后發現體驗非常好,慢慢形成一條產品線。
但從好玩變成好用,團隊走過不少彎路。一開始做門禁時,他們采用的是“看起來高端”的無線網絡模塊加藍牙,測試時發現還不錯,但一到了真實的應用場景,不僅無線網絡傳輸會出現問題,藍牙系統也會受到干擾,更要命的是電池壽命特別短,每半個月就得換一次電池。
“很多傳統企業來看到后說,你們這個設定,就是一個沒有去真實場景中做過產品的設定。”曠視科技副總裁謝憶楠說。更換成“不那么高端”的有線網絡繼電器后,這一問題才得到解決。
另一個被唐文斌稱為教訓的例子則是智能攝像機。2015年剛開始做安防不久,唐文斌和團隊就看到了一個問題,當時很多人臉識別系統,識別的是從前端攝像頭拍攝的視頻流,存儲和傳輸都比較困難,如果做一個智能攝像機,或許很有價值。
唐文斌對這個點子感到很興奮,他立即帶著團隊著手。“我們想做的顯然是一個高端相機,所以就上了最好的傳感器和特別貴的處理器,成本就1萬多,甚至還做了7個顏色的外殼。”
但到真正用時,唐文斌才發現這些“閉門造車”時關注的東西都不重要,真正重要的是成本、散熱、穩定性以及能耗等等,比如當時警方要求功耗在3瓦以內,這款自帶GPU芯片的攝像頭的功耗近18瓦。“我們嘗試推了之后發現比較受挫,加上對行業缺乏判斷和自信,我們就有點懷疑自己想法對不對。”唐文斌說。
今天前端智能攝像機成為了安防行業的熱點,大廠商推出的產品幾乎與曠視三年前的嘗試一樣,這也讓唐文斌反思當時的決定。在他看來,即便三年前自己就“蒙”對了方向,但時機不對,對行業理解不深,而且玩法也不對,“我們如果以現在的知識重來一遍,一定要形成一些高中低的搭配。”
“我們所有的成長,都是伴隨著一個商業化落地遇到的坑起來的。”謝憶楠說。
不做或者全力以赴
有什么場景一定要人臉識別?這是曠視科技團隊一直在問自己的問題。
他們的總結是,第一,人臉是當時有國家權威數據庫、唯一可以用來做實名驗證的手段,由此衍生出金融業務;第二,人臉識別具有更好的體驗,圍繞它形成了智能門禁、手機人臉解鎖的板塊;第三,人臉是唯一一個在用戶不配合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進行識別的手段,對應的業務就是安防。
曠視其實早就盯上了安防。2014年下半年,安防事業部已經成立,但真正決定入場,他們也花了不少時間。
“我們覺得這是個To B甚至是To G(Government,政府)的市場,做起來會比較重比較辛苦。當時感覺自己不太像是做這個場景的人,所以沒有太想好要不要做。”唐文斌表示。
2015年,曠視決定大力進軍安防,但他們對于自己是否適合這個行業依然不自信,于是決定投資一個公司,從傳統安防行業大廠中找一些人牽頭,自己在后端提供技術支持。當年10月,專注安防的子品牌曠視智安在杭州成立,不久開始在無錫市大規模試點。
唐文斌坦言,這場持續一年多的嘗試并不成功,一大問題就是團隊的磨合。傳統行業來的人不清楚技術的邊界和局限,做技術和算法的人又接觸不到行業,加上兩地分隔,“進展得很沒有效率”。
“后來我們決定這事兒不能在杭州搞,必須得在北京所有人坐在一起。當時就把這個團隊解散,在北京又重新再做。”唐文斌表示。此時團隊也意識到,單純只賣算法的方式走不通,做安防一定要軟硬件結合,不能做的太輕。
在陳俊峰看來,做To B一定要與行業結合,只有在一個行業深耕,吃透行業的痛點,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壁壘,不能依靠第三方,要有自己戰斗力很強的商務團隊。
付英波在2016年7月從微軟辭職,兩個月后加入曠視擔任總裁,他到來后馬上就把精力放在了政府關系拓展,尤其是安防業務之上。
根據國際投行高盛的預計,中國國內安防市場已達5600億規模,未來行業增速達15%。在付英波看來,中國國內安防市場體量在2018年將達到6700億到7000億。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,隨著各地雪亮工程等項目的實施,2018年智能安防市場將會迎來更大規模的爆發,市場競爭也將變得更加激烈。
付英波的確感受到了競爭。2017年湖南省某地級市進行雪亮工程人臉識別項目招標,14家參與測試的公司幾乎涵蓋了市場上知名企業。測試結束,當地政府選擇三家,這三家將再與下轄的11個區縣進行談判。
曠視最終成為三家之一,隨即開始兩個多月的商務談判。“大家價格殺得特別厲害,看誰先承受不住。”付英波感嘆,最終曠視“在11個區縣里面拿到了6個”。
曠視的安防業務也在2017年迎來爆發,據付英波透露,曠視2017財年整個安防業務同比增長近20倍,而2018財年的目標增幅高達500%。
安防、金融、手機等業務的落地也使得曠視成為資本的寵兒。2017年10月,曠視宣布完成C1+C2共計4.6億美元融資。據劉維在朋友圈透露,該輪估值相比較天使輪,“增長倍數達到4位數”。
在業務板塊上,曠視目前擁有金融、手機智能和包括安防、零售等在內的城市大腦三個板塊,但在同樣火熱的自動駕駛、醫療等方向“很關注”卻未布局。團隊的判斷是,“選擇一個最大的行業,做到市場第一”,而不是做很多業務。“要么不做,確定做后就全力以赴。”
去年開始布局的手機業務即是如此。此前曠視并沒有把注意力放在手機上,直到蘋果faceID將要推出,團隊意識到“這將是一個趨勢和大生意”。于是20人的團隊在一間會議室閉關三個月,最終成為vivo V7+人臉識別方案的提供商。
在印奇看來,在未來10年甚至30年人工智能都將是一個最重要的大行業,因此曠視必須要有“持久的生命力”。5~10年之后,他希望曠視成為一家技術領軍企業,擁有谷歌一般的地位。